阿胶糕吃起来有点酸味正常吗(阿胶茶口感是酸的)

2022-11-18 16:19:33 291次阅读 投稿:原创科普号编辑
最佳答案阿胶糕吃起来有点酸味正常吗(阿胶茶口感是酸的)

上一期我们讲了安宫牛黄丸的补泻特点。简单来说就是“想办法祛痘”。具体来说,苦泻为主,辛补肝为辅。从第二讲桂枝汤、三黄泻心汤、栀子豆豉汤、安宫牛黄丸可以感觉到安宫牛黄丸是最复杂的方剂,中药种类多,药味多。

说到这里,我们稍微跑题一下。众所周知,我们常说的“本方有六味药”,一般指的是中药的品种。这个药方由六种中药组成。但实际上你看真正的五味就不是六味了,所以需要组合类似的物品。

比如现在的安宫牛黄丸,由牛黄、麝香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雄黄、水牛角、朱砂、冰片、珍珠、姜黄组成。中药11种,不算金箔。但从药味来看,只有苦、辛、咸、酸四种,以苦、辛为主。

按照这个思路,桂枝汤辛、酸、甜,三黄泻心汤苦、咸,栀子豆豉苦、酸。所以由四种药物组成的药方相当复杂。当然还有更复杂的,就是五味都有,后面会讲到。

好了,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,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心火综合征的治疗方法。

这个方子就是黄连阿胶汤。

中药复方汤剂

(一)

要说黄连阿胶汤,要从它的功效和主治说起。

黄连阿胶汤是干什么用的?我们先来看看方剂学的教材。在教科书上,黄连阿胶汤属于镇定剂,属于“交通心肾”的方剂。黄连阿胶汤的功效也是“清热养阴,疏通心肾”。有两点需要展开。

第一,“清热养阴”的描述不是很常见。最常见的同义词是“滋阴清热”。所以养阴,养阴,养阴都是一个意思。在中医标准化中,中医功效术语的标准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。为什么要标准化?因为处方用药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,需要“书上同文,车上同轨”,可以避免很多误区。

你看看现在的中成药说明书就知道,同样的疗效,用很多方式描述,内涵基本相同,会给临床合理用药埋下隐患,造成不必要的重复。中医虽然是个体化治疗,治疗方案可以个体化,但是治疗理论要统一,不能个体化。

其次,“沟通心肾”的作用描述并不是很常见,只对应失眠心烦。只有黄连阿胶汤、交泰丸等少数方剂有此功效,很专一。与此类似,桂枝汤的“调和魏莹”和小柴胡汤的“调和少阳”也包括在内。只有桂枝汤可以称之为“营健和谐”,只有小柴胡汤可以称之为“少阳和谐”。

这说明这个功效描述的适用范围很窄,并不是这些方剂最本质的功效内涵。要搞清楚这些方剂的功能内涵是什么,哪些方剂与之相同或相似,就必须从这些词语中走出来,从更本质的角度去理解。

我们对《汤液经方图》的探索和研究,目的是用汤药和液经图的理论体系,把所有中医方剂串起来,找到它们的本质内涵。

好了,我们继续分析黄连阿胶汤的本质内涵。

我们先来看黄连阿胶汤的适应症。103010黄连阿胶汤用于治疗“少阴证,持续两三天以上,心烦不能卧”。103010黄连阿胶汤可治“心烦失眠,多梦,口燥咽干,汗出,头晕耳鸣,健忘,腰酸,舌红,苔少,脉细”。冯老师《伤寒杂病论》认为黄连阿胶汤辨证要点

小泻心汤:吐血出血,心脏不安地跳动。大泻心汤:心悸、胸闷、口苦、舌痛、面红如新妆、吐血出血。肖鑫汤:气血不足,心悸,有时流泪,烦躁,多汗,窒息。比如小补心汤的“烦躁”,大补心汤的“心中烦”,都提到了“烦”,这是《方剂学》对黄连阿胶汤适应症最重要的描述,但大小泻心汤都没有提到“烦”。比如小补心汤的“汗出”、“心颤”,在黄连阿胶汤的适应症中也有出现。

但黄连阿胶汤的适应症与小泻心汤、大泻心汤相似,最典型的就是“出血”。《解读张仲景医学》,《经方100首》等资料表明,黄连阿胶汤可以治疗腹泻、脓性大便,甚至一些其他出血证,与大、小泻心汤记载的吐血、出血、出血非常接近。所以黄连阿胶汤的五味定位不是那么明确。

其实如果只看大小泻心汤和大小补心汤的适应症,我们会发现,其实

两者有相似之处。比如小泻心汤心跳不安,小补心汤心脏抽搐,大泻心汤心悸,大补心汤心悸如惊。这说明,即使是相反的证型,也可能表现出相似的症状。不能只靠症状来用药,要结合各种疾病和证候的表现,确定病因病机,根据病因病机用药。

请记住。

住,中医处方用药的最本质依据,不是症状,而是导致症状的病因病机。单纯依靠症状来用药,会有误诊误治的风险。

那么,怎么判断病因病机呢?

这就需要多因素的决策,需要抓主要矛盾,需要从除了症状以外的信息入手,进行判断。

接下来,我们就试着分析一下黄连阿胶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。

(二)

分析病因病机,就要回答:导致一个疾病的致病因素是什么,出现一组症状的核心原因是什么。回答了这些问题,就明确了病因病机。

黄连阿胶汤主治证的核心要素,是虚热,是一种虚性的病证状态。这种虚证,是与泻心汤所治疗的实热证状态所对应的。这一点,很多资料都有论述。比如说,黄煌老师在《经方100首》中提到的“虚性的兴奋失眠”。比如说,矢数道明称黄连阿胶汤“为泻心汤之虚证”,“兼有虚象而欲以泻心汤下之者为目标”。

虚证往往不是疾病的急性期,所以黄连阿胶汤常用于热病后期、慢性感染性疾病、老年人失眠、慢性咽炎等慢性疾病阶段。东晋时期的《肘后方》记载的黄连阿胶汤,“治时气瘥后,虚烦不得眠”,就是说,在流行性疫病好了之后出现的虚烦不得眠,也是一种恢复期的病证,而不是急性期的病证。

这一点,是黄连阿胶汤与三黄泻心汤、安宫牛黄丸最不一样的地方。

实际上,《辅行诀》里面就有黄连阿胶汤,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,而是叫做“小朱鸟汤”,就是东青龙、西白虎、南朱雀、北玄武的那个朱雀,代表南方心火。怎么描述的呢?“治天行热病,心气不足,内生烦热,坐卧不安,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”。看看,既然是“心气不足”,总得补足吧。

所以,综合上述这些原因,我们就将黄连阿胶汤归为补心之方,与泻心之方相对。

那么,黄连阿胶汤的组方用药,是不是以咸补心为主呢?我们再来看一看。

黄连阿胶汤由黄连、黄芩、芍药、鸡子黄和阿胶组成,在这里面,黄连为苦味药,黄芩为苦味药,芍药一般用白芍,是酸味药。鸡子黄就是鸡蛋的蛋黄,性味甘平,阿胶味甘。所以,从药味上看,黄连阿胶汤是二苦二甘一酸的配伍模式。

从“汤液经法图”上看,苦、甘和酸并不是某一个脏腑治疗方的固定搭配,与之接近的有以下几种情况:

其一,苦酸配伍。苦泻心,酸收心,苦酸配伍用于泻心火,栀子豉汤就是这样的配伍。但是,方中重要的甘味药没有纳入,这是不完整的。

其二,甘苦配伍。甘补脾,苦燥脾,甘苦配伍用于补脾土,治疗脾虚病证。同时,酸味为脾土之子肺金的补味,“子能令母实”,补肺金可以帮助补脾土。所以,这种模式是成立的,也符合方中甘苦为主,酸为辅的药味比例。

那么,这里治疗的脾虚病证,是什么样的疾病呢?对!就是饮食不化和下利!这一点我们在随后的脾土病证讲解时就会谈到,大家先记住,能食不能食,干呕不干呕,下利不下利,这是脾土病证的主要外在表现。

所以,黄连阿胶汤治疗下痢脓血和饮食不进,实际上就是二甘二苦一酸这种配伍用药模式,治脾土的体现。

除此之外,还有第三种方式,也是符合心火病证治疗的方式,即:二甘二苦化咸补心,一酸收心,治疗心虚病证。而这种模式,正是黄连阿胶汤治疗“虚烦不得眠”的本质原因,也是黄连阿胶汤与三黄泻心汤的本质不同。

从组方加减变化的上看,黄连阿胶汤与三黄泻心汤相比,去掉了清热凉血的大黄,增加了滋阴养血的白芍、阿胶和鸡子黄,所以,增加了滋阴补血的功效,减少了清热泻火的功效,这是一个功效的加减变化。但从“汤液经法图”角度看,由于给苦味药配伍了等量的甘味药,便激活了“苦甘化咸”的五味配伍转化,使得黄连阿胶汤的功效,由三黄泻心汤的泻心,直接转向了补心,这就不是功效的加减变化,而是治疗大方向的根本差异。

所以,黄连阿胶汤的二苦二甘一酸组方,通过苦甘化咸,实现了补心火的治疗目的。

换句话说,仅仅3味药,就让一个组方的治疗方向发生根本性的调转,这就是中药组方配伍的神奇和精妙之处!

所以,中药组方配伍不应该是随意加减的疗效尝试,而应该是在严密、完整的理论依据指导下的临床实践。组方加减时,除了考虑中药的功效,还应该考虑中药的药味,更应该考虑药味之间的配伍转化和势力对比。我们认为,一张好的中药处方不在于用药的多少,不在于面面俱到,而在于是否考虑了药味配伍与转化。脱离了药味配伍与转化的理论指导,用药越多,越乱。很多人吃中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,可能就是这个原因。

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,是不是这么一回事。

对了,关于五味配伍化合理论(例如苦甘化咸),下节课我们展开来讲。

文章原创出处:http://www.lokcboce.com/baikedaren/2046.html